相关推荐
“五大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传媒文化建设谭略
2024-11-10 18:33

摘 要: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同时也是社会各领域发展的航标。特别是技术飞跃式发展的新时代,尤为迫切地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当前我国传媒生态面临着诸多问题、传媒文化领域建设尚为薄弱,在各种新技术和外国文化的冲击下,传媒文化的发展进入了迷茫期。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及时回应了这一问题,并引领我国传媒文化建设走向新的征程。

“五大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传媒文化建设谭略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传媒文化;媒介生态;十九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008-02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系统论述了“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围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人类社会是由各种关系建构起来的,媒介在人们的互动和交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大众传媒走向公众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各种媒介日益建构起来的文化生态圈,深刻地变革着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传媒文化的发展关系到媒介与社会、社会与人、人与媒介的互动发展,是促进人、社会、媒介三者有机共生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方案,着力解决当下媒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驱动,助推文化传播

由于缺乏有效的创新引导机制和措施,传媒文化集团创新性人才短缺,原创水平不高,导致产品同质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为了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冲击,各种媒介形式之间特别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为媒介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就一些报刊、电台、电视台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的媒介融合多数还停留在单纯的技术累加,缺乏对新媒体特性的深度把握,不仅难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甚至还适得其反。同质化的内容、转向免费的付费阅读等,都在为纸媒的消亡添柴加火。节目内容或形式的照抄、雷同,都成为了电视业发展的桎梏。所以,要想让传统媒体焕发新的活力,在融媒体时代获得良性发展,就不能忽视创新。

这是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创新发展之于传媒文化建设既包括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更重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媒介形式创新是最基础的一环,好的创新成果所带来的变革是举足轻重的,“微信”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由于媒介具有“后视镜”作用,每一种新媒介总会不可避免地带有旧媒介的影子,因此在媒介融合阶段应着力衡量媒介形式的简单叠加是否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不能企图用简单的形式堆叠来达到创新的目的。此外,媒介形式往往决定媒介内容,决定媒介的言说方式,甚至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无论是媒介形式还是媒介内容的创新,归根到底都是人的创新,为此还要跟进制度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引导、鼓励创新。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目前,传媒行业已经进入规模化、集约化竞争阶段,各传媒主体必须建立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为传媒文化的创新永久性发展凝聚力量。

二、统筹协调,缩小数字鸿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了新时代,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也是我国传媒文化建设领域的重点难题。一方面是由于对传媒文化建设缺乏重视,媒介被当做商业盈利工具,过分追求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数字鸿沟”扩大、媒介素养存在巨大差异。大多情况下,各类参与者还是处于“凑热闹”的状态中。类似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新媒体使用上,网络宽带、智能手机走进农村为他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城乡统筹发展是媒介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

为此,在建设传媒文化过程中要着力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城乡二元结构这两个层面的协调发展。以经济的平衡发展为基本前提,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更要聚焦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提升媒介传播内容的质量,在内容制作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媒介接触中城乡间、各社会群体间广泛存在的“数字鸿沟”要加以重视和引导,普及义务教育提升整体文化认知,开展广泛的网络安全宣传活动,为中小学课程设置增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内容。同时要引导媒介建设关注农村,不断探索农民需要的媒介产品或信息技术,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经济增长点。

三、倡导绿色,营造清朗传媒生态

媒介的发展牵动着人与社会的发展,如今我们之于媒介已像离不开水的鱼。倡导绿色发展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要着力打造绿色健康的“媒介生态”。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曾指出“媒介构造社会认识”,对于受众而言,在媒介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决定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当人们无意识地接受这种改变时就会失去对认同体的质疑精神,并习惯以媒介主张的娱乐化形式和态度观看一切。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会使人们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媒介营造的舆论环境便成了成他们的价值尺度和行为依据。如果媒介主体仅从经济效益出发,不能够承担其社会责任,输出不当的价值取向,将会导致像网络暴力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处在这样一个消费社会里,技术的提升和媒介形式的发展,无外乎是对利益的需求和对效用的追逐,一旦失去约束,盲目的经济崇拜就会在所难免。低俗广告等不规范的媒介传播行为屡禁不止,反映出传媒主体严重的商业化、消费化倾向,以及对其主体责任的忽视。

作为工具的媒介应该为社会建设所用,应主张正义、宣传正确的价值观。要净化传媒生态,实现绿色、健康的传播,就要把绿色发展放在传媒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重视媒介生态建设。新媒体的普及让话语权变得人人触手可及,对此更要引导传播者和受众共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传播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自律,制定详细的监管法规以明确媒介活动中各参与主体的责任。要维护传播者的合法权利、保障传播渠道正常流通;也要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及时阻止违法、违规资讯的发布和传播;还要明确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对滥用权力、不严格执法的执法人员从严惩处;同时不能忽视对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的规范性引导,通过加强媒介素养宣传教育提升鉴别力、审美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开放共享,展现美丽中国

开放与共享密不可分、互为补充,在开放中获得新思维,在共享中取得新成就。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型发展理念指导下,各种社会资源之间应不断开放、互通,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和成果共享。

共享意味着低成本的获取和便捷的分享机制。如果媒介文化建设不能获得绿色发展、依然只把眼光集中在自身的经济效益方面,就难以获得更大的突破。新时代下,“网络命运共同体”业已形成,传媒文化生态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团体或国家的任务,更是由全人类共同承担,只有责任共享才能转化为成果共享。在开放这条路上,中国正越走越远。一条丝绸之路,曾把古代中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带给了世界;如今“一带一路”重要战略部署,更是为我国的传媒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要善于依托媒介、媒介要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和发展,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吸收外来文化中去粗取精,丰富自身的发展,弥补自身的不足。事实上,强调开放发展不仅是“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更为重要的是打开各领域的发展思路,以更加多元、包容的心态相互融合、实现创新发展。从电商平台的崛起到共享经济的风靡,开放的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除此之外,媒体与政府、社会、高校之间的开放和共享也不容忽视,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以形成长效的共赢合作机制,在探索中弥补学理研究与技术实践存在的一定偏差,重视技术实践对于学理应用的借鉴。

五、结 语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并在党的十九大后写进了党章,强调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各项事业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的更迭,从媒介观的角度来看,我们早已步入媒介新时代,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媒介的环境,维护媒介环境的绿色、协调发展,建设创新、开放共享的媒介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正引领着当代中国媒介文化建设走向新的征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3] 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直播全文)[EB/OL].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2017-11-09.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五大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传媒文化建设谭略】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yejunbin01.xhstdz.com/quote/64862.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yejunbin01.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