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经纪  教师  系统  参数    蒸汽 

这三个美国女人讲出了中国经济的真相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yejunbin01.xhstdz.com/mobile/quote/62664.html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经】

这三个美国女人讲出了中国经济的真相

  4月4日至9日耶伦访华期间,多次就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表达关切。从各种角度批驳耶伦的文章已有不少,我们这里记住一点,她注意到了中国巨大的产能。这是耶伦作为经济学家很敏感的一点,她知道产能的意义。经常有调侃称美国人攻击中国的,往往就是中国的巨大优势,产能就是中国的巨大优势。

  早在2021年9月,另一位美国女性高官——商务部长雷蒙多,说美国需要与欧洲合作,减慢中国的创新速度。雷蒙多后来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在创新方面的“声誉”,被中国网民调侃为“Mate 60代言人”。她的贡献是,注意到了中国的创新能力。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对许多中国公司进行了高科技认证,算是业务越来越熟练的雷蒙多对中国的创新卖力宣传。

  第三位美国女性高官——贸易代表戴琪,4月4日对欧盟官员说,“在中国非常高效的经济制度面前,我们的经济体正艰难生存。”她的贡献是,注意到了中国经济的高效,认为西方经济体系与中国正当竞争起来不是对手,意思是让欧盟“不要讲江湖道义了”,但理由确实有新意。

  拜登、布林肯、沙利文等男性美国高官,面对中国最常用的套路就是说安全问题,想制裁中国什么就说威胁到了美国“国家安全”。这种双标早已见怪不怪了,主要是没什么进步,来来去去就是“security”,就是“ban”。比如最近美国政坛正在折腾,要禁止进口中国电动汽车,给出的理由就是“中国汽车充斥美国市场将给该国带来国家安全风险”。

  相比之下,三位美国女高官更为敏感,从三个维度全面阐述了对中国经济的认知:强大的创新能力、高效的经济制度和巨大的产能。这三点确实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经济真相,比祥林嫂式的诉诸“国家安全”更有“技术含量”。这并不是礼节式地伸出大拇指说“China OK!”,而是来自全球霸主核心阵营的声音,不是随便说的,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深入思考。

  中国自己也有认识,相应的理论已经提出,就是“新质生产力”。以高效组织、创新机制为基础,再加上震憾全球的巨大产能,中国出现了新质生产力,代表就是新能源产业。新能源行业有了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催生出了中国强大的光伏、锂电池、电动车产业,成为出口的“新三样”。

  耶伦、雷蒙多、戴琪对中国的经济竞争力,有些“羡慕嫉妒恨”,笔者愿意帮助三位美国女士,加强理论学习,从女性的直觉开始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坚定对中国未来的判断,更好地为中美交流作出贡献。特别是经济学专业的耶伦女士,应该一点就透。

  一、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意义

  中美两国只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略多,经济总量占40%。中美经济竞争是在全球进行的,不是只有两国在较劲,要看对全球的影响和贡献。

  作为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中美理应通过创新,带领全球生产力进步。中国通过全球贸易,对世界有很大贡献,这在经济学上说得通,想必耶伦女士会同意。即使是霸道的美国男性高官,也要找安全的借口,要求盟友减少与中国贸易,没有无理到不许别国与中国贸易,口头上也说“不寻求脱钩”。在经济意义上,贸易是好事,再不讲道理的人也得认。

  二战之后,特别是80年代全球化快速发展之后,世界经济有了极大进步。如今最穷的国家,人们都拿着手机接触现代信息,放在以前这些难以想象。通过信息化,全球性饥荒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全球意义上,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得到了满足,人口急剧增长主要是在穷国。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通过石化、纺织业的技术进步和巨大产能,主导解决了全球人的穿衣问题。通过全球贸易,穷国人都可以买到便宜的衣服、鞋子。虽然局部还存在极度贫困现象,但全球主要人口已经基本解决了穿衣吃饭问题。

  生活质量还需要“住”和“行”。住房的有无相对好办,穷人有穷办法。提升生活质量,是要给住房通电,添置家具、电器,这些中国也有很大贡献。发展中国家条件较好的,有基本的家庭住房、家用电器齐全,生活质量过得去。广大中国人民群众,也处于这个阶段,生活质量相比过去有极大的进步。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生活方式最大的不足,就是私人汽车。笔者此前曾提出了一个判断:汽车就是中产生活的“金标准”!全球穷人有房的很多,但有私家车的还是少。

  中国正处于“全面中产”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数据,全国抽样了4579.13万户,其中1908.24万户有车,占比41.7%。农村调查了1684.19万户,其中588.1万户有车,占34.9%。

  这个调查的年份是2020年,2020-2023年中国国内乘用车销量分别是1928.8、2014.6、2057.7、2169.9万辆,2023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29427万辆,相比2020年末的24393万辆增加了20.6%。可以有把握地宣称,中国有车家庭数量已经过半!

  这是历史性的成就,一半家庭有了私家车,和发达国家比较生活有了基本条件。依靠巨大产能,私家车必将成为中国家庭的“标配”,就如手机、家用电器一样,年轻家庭已经是如此了。

  历史经验说明,世界都将受益于中国的巨量产能。我国生产的衣服、电器、手机,大大提升了全球民众的购买力。本国人能用上的好东西,中国企业会努力让全球人也用上。经济学的伟大意义是,即使企业只是为了赚钱,客观上却让全球人都受益,这本就是美国人来中国传播市场经济道理时说的。

  让全世界家庭都过上拥有私家车的美好生活,这个前景曾经因为巨大的阴云而毫无出路,那就是能源和气候危机。全球家庭都开车,石油消费会是多可怕的数字?2022年,美国石油消费量超过8亿吨。中国人均石油消费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但2023年石油消费量也达到了7.5亿吨。全球是什么情况?

  图为1965年至2022年全球石油消费量。2022年全球石油消费量为43.95亿吨,G7国家为13.55亿吨,其中美国8.22亿吨,占G7的60.7%。全球80亿人按美国3.33亿人的生活方式,年石油消费量将是200亿吨!这绝对做不到。G7另外6国人口是4.4亿,人均石油消费1.21吨,按这个标准全球需要100亿吨,也不可能。

  按中国14.1亿人7.5亿吨,人均0.53吨的标准,全球人需要43亿吨,倒是正好和现在全球43.95亿相近。但是这里有个分配问题,G7占掉了13.55亿吨,全球其余72亿人分余下的30亿吨,人均只有0.42吨。而且中国只是一半家庭有车,日常用车也不多,还要增长。从这个角度,如果靠石油资源发展汽车,等于封杀了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发展权。

  更大的问题是,石油资源会枯竭,这样消费自然资源不是办法,油价上涨就受不了。耶伦最知道这其中的利害,愁的就是通胀。还有污染问题,全球环保组织早就说了多年。

  最根本的问题是气候变化,再这么大搞碳排放,地球温度急剧上升,人类生存都将面临威胁。三位美国女士所在的民主党阵营,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应该也知道利害关系。

  道理很容易懂,长期以来大家的直觉是,美国与西方生活方式不可能推向全球。西方与全球南方国家为了发展权时常争吵,发展会破坏环境,发展要资源,但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在全球变暖的巨大威胁下,世界各国终于有所触动,一起开联合国气候大会,已经到了COP28,取得了一些共识。普遍的认知是:全球要减少碳排放,要改变生活方式。

  新能源车,就是问题的答案。美国环境保护署公布了目标,2032年电动汽车要占到新车的71%,其中纯电要占56%、插电混动占13%、其它混动占3%,燃油车占新车比例要降到29%。欧洲多国也都宣布了2030-2040年禁止燃油车销售的时间表。

  但是,美欧对新能源车的认知,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直觉地认为,电动车比燃油车要贵得多。因此,新能源车规划需要靠环保的理由去强制执行,不强制就没办法。

  这里我们需要对耶伦郑重指出,这是非常错误而且有害的认知!这一点,美国与欧洲人都要好好学习中国的经验。

  和美欧不同的是,中国基于自身的发展经验判断,新能源车产品本身就有足够潜力,自然地淘汰燃油车。

  本来电动车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在发展,一直要靠补贴生存,或者像特斯拉和中国“蔚小理”等新势力那样走豪车路线,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中国新能源车全产业链不断进步,局面忽然天翻地覆:新能源车连成本都低于燃油车了,全面领先,可以靠市场取代燃油车。

  2024年3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88.3万辆,零售渗透率达到41.6%。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63.3%,合资品牌7.4%的低渗透率拖了后腿,后者还占据约40%的市场。工信部原部长苗圩判断,新能源车渗透率50%的目标原本计划是2035年,将提前十年达成!

  耶伦女士是经济学专业的,应该明白靠行政强推产品,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美国还在为每辆电动车提供高达7500美元的补贴,但2023年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9.3%。如果2032年想达到70%,这需要多大的代价?很容易判断是放空炮。实际上,美欧汽车市场不约而同出现了畏难情绪,纷纷推迟新能源发展目标,这也导致美欧电动车价格贵、配置差、使用不方便,市场反应不佳。

  而中国新能源汽车规划目标提前十年达成,这就是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奇迹。不是行政强推,也推不动,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949.5万辆,不可能补贴这么多。反倒是有的燃油车企面对困境,地方政府进行了补贴促进销售。比如2023年,面对新能源车企发起的“油电同价”冲击,湖北省推出大额政企购车补贴,受益车企包括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等。但是2024年,市场风向已经是“电比油低”了。

  虽然耶伦显得对中国经济有一定了解,但很可能对新能源汽车的意义没有足够认识。如果知道电动车的颠覆性,应该不会说产能过剩。这等于在当初智能手机刚展现相对功能机的绝对优势时,跑出来说智能机产能过剩,后来的局面大家也都看到了。

  电动车已经是革命性产品,从价格、使用成本、操控性能、智能等一切指标,都优于燃油车。即使没有低碳目标、没有补贴,电动车也应该淘汰燃油车。也确实不用提绿色了,中国群众积极购买电动车时,只是在进行纯粹的性能价格比较。

  美欧现在还在为了低碳指标而推电动车,而且很可能推不动,面临种种困难。耶伦身处这样的环境,怎么能理解新能源车的革命性?

  中国电动车将在本土取代燃油车,而且有迹象表明已经进入了加速阶段:一是自主品牌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层出不穷,价格比燃油车还便宜;二是新能源车续航不断提升,充电网络建设进入完成阶段,充电焦虑大幅缓减;三是自主品牌依靠电动车,对以燃油车为主的合资品牌迅速替代。这一切正在迅速发生,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预测,未来3至5年,合资品牌份额将从40%降到10%。

  2023年中国轿车销量排行榜上,还是东风日产轩逸、上海大众朗逸霸榜。2024年,轩逸大降价到6.98万起,还是失去了销冠地位。日系车2024年3月市场份额已经降到13.8%,而2020年还有24.1%。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不是合资品牌傲慢,而是新能源车太香。

  同样,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电动车展现了浓厚兴趣。在泰国、印尼、巴西等国,中国电动车非常火爆。中国新能源车企为了赚钱去全球开拓,已经开始在当地建厂。买车的、卖车的都不用提低碳、绿色,就靠产品本身的优越性取胜。

  人类总要进步,不能停留在“只有发达国家才能普及私家车”的时代。以后的世界,发展中国家敢于立下发展目标,和中国一样,每家每户都能买得起性能不错的私家车。这在以前不可想象,光石油就不够用。一些发展中国家以低价二手燃油车为主,发达国家不要的扔过来,不仅年头老旧、破破烂烂、污染严重,遇到没外汇进口汽油了,整个社会就得瘫痪。

  随着电动车的革命性进步,从生产力意义上来讲,障碍都不存在了。电动车充电靠的是智能电网,而发电以光伏、风电、水电清洁能源为主,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要占比70%。这些技术产品,中国都向世界敞开供应。以安全理由拒绝的不会多,全球的需求将是海量的,产能过剩也就无从提起。而且即使产能过剩,对全球也是好事,总好过只会印钞、生产不行、大通胀。

  国际能源署(IEA)也看到了中国的贡献,IEA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3》主打的就是中国数据。全球2022年末只有2600万辆新能源车,其中一半在中国。2023年末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快速升至2041万辆,但存量占比仍然只有6.07%。要替代燃油车,中国与全球需要的新能源车产能会难以想象地高,绝非产能过剩。

  IEA报告说,中国电动车销量超过全球一半的原因是,价格明显低得多。2022年中国小型电动车价格低于1万美元,只有欧洲与美国的不到三分之一。而中国中大型车电动车续航更高,价格相对欧美还有明显优势。2024年中国电动车价格又有大幅下降,性能还大幅提升。IEA正在写的《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4》,肯定又会报喜,足以抵消欧美通胀的坏消息。

  IEA报告对2030年电动车销量进行了统计预测,按各国正在执行的电动车规划,203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将会是2022年的4倍。各国还在制定更为进取的规划,2030年的电动车销量能再高个5%,区别不大。如果按照2050年全球零排放的激进规划,2030年电动车销量将超过7000万辆,保有辆达到3.8亿辆。

  但这个规划不太现实。2025年就要求电动车销量超过3000万,2023年只有1369万辆,从2024年一季度的增长率看,应该不可能了。更不可能的是电动车保有量每年增长40%,8年14倍,拍脑袋算出个2030年3.8亿辆,当年增量就是1.1亿辆。可是又说2030年卖7000万个车,这就自相矛盾了,可见这个目标本来就是假设性、鼓励性的。

  比较现实的是把各国已经制定的规划实现,这也不容易。2030年电动车销量超过4000万辆,占比超30%。2025年目标是电动车销量超2000万辆,占比超20%。从图中看,最关键的假设是,中国占全球年销量的比例,要从2022年的超过60%下降到2030年不到40%。也就是说,中国以外的电动车销量增速要更高。

  这个图景,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1465万辆,增长35.4%,中国949.5万辆占64.8%,增长37.9%。中国的表现,让全球2025年超2000万辆的销量目标有了坚实基础。只要再增36%就行了,两年肯定没问题,中国2024年一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增长31.8%,高速增长在继续。

  坏消息是,全球新能源车发展势头受阻,丰田等燃油车势力开心地发动反扑。美国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只有18%,欧洲增长16%,大幅落后于目标,只比整体销量增长率高一点。欧洲2023年电动车渗透率是24%,和2022年的23%差不多,而且2024年一季度也没什么进展。

  为何保有量、渗透率都远高于欧美的中国市场,在基数更大的情况下,新能源车销量增速却明显更高?显然是因为出现了新质生产力,而欧美没有。这也说明,耶伦对新质生产力理论不了解,所以才端出了“产能过剩论”。

  二、通过新能源车理解新质生产力

  学习新质生产力理论,有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从实例入手。新质生产力理论,可以说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紧密相关,新能源车是最佳代表。

  新能源车成本低于燃油车、性能全面赶超的奇迹,是如何实现的?

  最核心、最特别的一点,就是产业规模,也就是耶伦指出的产能。而这是新质生产力出现在中国的根本原因。

  工业生产要降成本,庸俗的理解是压低工人工资。如耶伦暗示,中国工人工资低,需要加工资。中国工人当然需要加工资,但中国绝非依靠低工资实现成本下降的。例如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行业工人收入却快速上涨。2022年,91家光伏相关上市企业总平均薪酬为16.12万元,月均1.34万元。

  产业规模对降成本的关键作用,这是经济学课101的常识,不需要多说。中国特别的经验是,产业规模不能只谈单一产品,要对全产业链有要求。这是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的理论经验,要全产业链一起努力,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如果不是全产业链一起发力,就很难实现转型升级。美国也在搞光伏、电动车,已经能感觉到产业链不全的痛点。其实还不是这个问题,如果美国真去模仿中国搞“全产业链”,那才是真正灾难的开始,因为很快会发现“全产业链”的要求会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不是一两个产业的事。不模仿还好,感觉缺的就是一点;模仿就入坑了,缺的越来越多。

  电动车的低成本,首要的是电池的低车成本。而电池产业链也有多方面,还需要不少创新。但创新是在行业整体中进行,是为了提升行业效率,而不是靠一个大创新搞颠覆,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最终出现颠覆性、革命性进步是可能的,但是许多微创新的复合作用。

  电动车的全产业链变革,已经深入到供应商层面。博世、法雷奥这些传统供应商,都在密切跟踪行业变化。行业的成本压力向下传导,推动变革。这也是一个重要经验——竞争压力传导。

  在过去,全球车企分割占据了份额,也形成了一些潜规则。例如设定供应商的第二、第三选择分散风险,共同维护市场价格,形成了利益集团,日子过得很舒坦,但进步缓慢,主要依靠软性品牌营销。

  直到中国新能源车开始冲击这个格局,“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要求硬的进步。

  例如比亚迪放弃燃油车,决然转型当行业领导者。华为选择用智能切入赛道,发明了新的行业模式。新能源车营销明显与燃油车不一样,一些老车企、合资品牌还不太适应。

  竞争压力迫使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不断变革,大量引入低成本高效的国产机器人。2023年中国安装的新型工业机器人占全球一半以上,汽车行业是主要拉动力量。目前中国工厂有150多万台机器人在运行,是欧洲2倍。

  新质生产力的效果是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新能源车确实是最好的案例。对比之下,燃油车天生智能不佳,高排放污染环境,原来高端的燃油车开始不断降价变低端。

  更深层次的观察是,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说的,本轮能源革命是制造属性的,而非资源属性的。只有制造属性才能让全球人像衣服、手机那样普遍实现“能源自由”,进而实现“汽车自由”。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它穿透到最底层,用制造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靠资源。石油是重资源属性的,烧掉就不可再生。锂电池对锂资源需求急剧增加,但是行业有清晰未来,资源总量没有问题,锂资源还可以回收。

  美国也想发展制造业,但存在巨大的体制问题,没法发展新质生产力。

  美国强调天然气能源优势,但关键不在这儿。美国极度依赖服务业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制造业环节中不仅没有“优化组合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反而加入了不少破坏制造业效率的不合理服务。政客、律师、工会、资本都来破坏,无法和中国竞争。戴琪发现了现象,但不敢指出原因。政客甩锅中国成瘾,已经没有自净能力。

  很显然,美国新能源车行业需要引入中国新质生产力成果,比如与中国电池企业合作。但是美国政府拒绝合作,还故意设置障碍,企图通过补贴,把美国低效的新能源产业能力扶植起来。这是以短击长,只会彻底失败。

  三、对美国政客的建议

  以三位女性高官为代表,美国政界算是开始深入认识中国经济,不如再给她们一点诚恳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不要慌。中国新能源等产业的强大是可以解释的,是看得懂的,把中国新质生产力文件翻译翻译,组织专家解读下。看不懂就容易恐慌,容易乱来,乱了阵脚。

  第二个建议,要接受,要有准备。在深入认识中国产业体系的强大后,很可能会产生无力感。对此要有预感,不要忽然觉得“原来这是个无法战胜的敌人”而信心崩塌。美国有美国的优势,中国也会有中国的优势。中国要没有一些很厉害的本事,美国政坛也不会集体癔症。

  第三,建立“底线预期”,最差会如何?派人来和中国商议,如果政客不方便说,商人、学者代表也行。担忧美国产业会不会团灭,这种恐惧其实是缺少交流的结果。美国人感觉是想交流的,至少耶伦来中国两次了。但不要老是想忽悠,不如打听下中国政府的意图,说不定有惊喜。新能源产业差距这么大了,美国nothing to lose,就是面子问题。

  美国生产力突破,中国也多次受益。很多产业是美国擅长0-1,中国擅长1-100。反过来,中国生产力突破,美国也不可能只有受害没有利益。美国实力雄厚,肯定有办法,化解对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恐惧,利用全球最佳生产要素,促成MAGA等内向运动的成功。

  最后,通过学习新质生产力理论,认识到中国产业的强大后,建议对盟友的选择多些理解。

  本文写作时,德国总理朔尔茨正带领几乎所有核心企业CEO在中国访问。朔尔茨访华前的4月11日,大众宣布投资26.8亿美元到合肥,和小鹏合作研发新能源汽车。德国人认识深、接受度高、选择明快,新质生产力完全可以为德国服务,增强德国企业的竞争力。跨国企业在全球寻找优质生产资源,这本来就是全球化的意义,美国想拦也拦不住。

  中国既是大市场,又是最优质生产资源。美国嘴上说不搞脱钩断链,实际加紧搞。美国人要想一想,自己这么干,如果盟友不跟,原因是什么。

  有些产业局面,明显是中强西弱,就不要硬搞团结一致对付中国那一套,不现实。美国投资高手很多,滑头也多。正确办法是保持一定灵活性,有的坚持相信自己、顽强抵抗,有的不妨和中国搞好关系。出现不想见到的情况时,也不会完全失败。这不是投降,是灵活。好消息是,中国政府对西方灵活派是欢迎的,机会很多。

  耶伦女士的访问很好,笔者觉得常来更好。不要觉得忽悠失败白费劲,本来就是希望不大的事。来了就多看看,多思考,找各种不同人聊。说话、聊天、唠嗑,最后都会有收获。

本文地址:http://yejunbin01.xhstdz.com/quote/62664.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yejunbin01.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