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者”书写着以抗疫为主题的年度底色;
“后浪”让初长成的00后走进公共视野;
“打工人”的自嘲释放着许多人真实的生活压力。
除此以外还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飒”“神兽”“直播带货”“双循环”“内卷”和“凡尔赛文学”,共同入选《咬文嚼字》评选的2020年十大流行语。
从2018年的“锦鲤”,到2019年的“硬核”“996”,2020年的“内卷”“打工人”,《咬文嚼字》的评选总是走在流行第一线。
这些爆红的流行词从何而来?流行词的生命周期到底有多久?为何年年有新词,年年都要评?本期问吧邀请到北京大学网络文学论坛,一起来聊聊互联网流行语!
01 流行词的生命有多长?
@一千九夏:您好,我想请问一下你们怎样看待网络语言的周期性,它们的生命长度一般是多少?什么样的词容易被淘汰,什么样的容易留存下来?
北大网络文学论坛:如果从周期性来看,网络语言只分短期和长期两种。一般来说,能够长期流传的网络语言一定长度很短,用途很广,不依赖某个特定的背景文化,并且表达了一定的精神和情感需求。长期网络语言和短期网络语言的例子相比,它们很明显能适应更多场合,而且和出处的关系并不紧密,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忘记它们的出处,却能在生活中和网络上的很多地方用到它们。
短期网络语言一般依托某个爆发性事件而出现,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简而言之,它们依托大众对某个热点事件的了解而迅速流行,但是当人们忘记这个事件后,它也就随之消失了。
02 网络流行词如何诞生?
@Runn: 个人感觉互联网的行话大多来自于相对比较小众的领域,这是为什么?
北大网络文学论坛:最早的网络流行语,比如“偶”、“GGMM”、“网上冲浪”等应该是来自于QQ刚刚兴起的时候,现在看起来非常有时代感,是直接将生活上的词汇进行拼音或者近音近意替换,理解非常容易,使用也相当广泛,不应该是小众领域。其实,小众领域的定义很有意思。一个“出圈”的词汇一定不是难以理解的,也一定不需要太多的背景知识。
比如“毒奶”这个网络语言来自相当小众的《星际争霸II》,其根本意思“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生的情况完全相反”却和所有游戏甚至所有有随机性的事物相关。“奶”的概念来自于很多游戏都有的辅助技能,又由此引申成所有加油鼓劲乃至预测行为,因此“毒奶”的含义非常好理解。所以这个梗虽然可以认为来自“相对比较小众”的《星际争霸II》,却实际上是来自相当大众的游戏和电竞领域。《星际争霸II》中不与大领域互通的“行话”或者“梗”,比如“野人”、“本座”等根本不会兴起,只会在小范围内流通。
03 流行词会影响价值观吗?
@夜里小白船:我觉得互联网用语塑造了一些人的思维倾向,老师觉得呢?
北大网络文学论坛: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文化(一种看法:文化生于语言)。而一种文化有其影响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种影响我想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对圈外人,某种文化的陌生者,比如:孩童、新接触网络语言的人群。对这一类人,网络用语为代表的一种新文化,的确存在着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的可能,典型的代表就是孩童。所以控制孩童接触网络资源是一个问题。
第二种情况,网络文化的特殊之处在于:成为文化输出者的成本很低。与其说网络流行词影响了一批人的价值观,毋庸说正是网络流行词完美地契合了一些人的表达欲与表达习惯。而这个词可能只是被偶然提出,便获得了大群的附庸。比如“奥利给”。如果说这个词代表着一种“奋斗”、“迎难而上”的观念,那么我想不是这个词影响了一批人,而是它迎合了一批有表达欲又恰好在寻求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的人,成为了一种公共的抒发情感的网络词汇(这些词汇原本可能由文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