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薇 编辑 :水令
休息的时候,大家每天都会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指的是除了看67之外的事)
我觉得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看抖音。短视频充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他放佛无孔不入,我们总是会习惯性的点开他,好像一天不看就会落伍。
今天67来聊聊为什么劝你不要刷太多抖音。
小编乱入
如果你从不刷短视频,可能很难观察到这些片段:
一位青年站在城中村街头拿啤酒浇头,大喊“你为什么不爱我”,旁边则即刻冲上来一个女孩,含情脉脉地告诉他,“你的一生我来守候”。
图|网络
奔放又有节律的BGM之下,靓女在闪闪发光的特效下跳舞,获得1.2w个赞。
喊着“一起放大吧”口号,点进去后发现主页全是将某件物体放大的视频抖主,小到笔芯,大到砖块。
在某种程度上,短视频“拓宽”了我们的眼界。
我们必须承认,如果不刷抖音快手,还真不知道笔芯放大之后是什么样子。
并且,如果你什么都不想,只是滑动手指,看着不同的人为你展现生活的另一面,演绎猎奇和惊悚的桥段,或许你会很快乐。
但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知道笔芯放大后的模样?是否真的关心精神小伙的感情生活?靓女跳舞的律动又能带给我们什么?
67的观点是,现阶段,大部分短视频内容仍然低质、庸俗,对用户而言,是“奶头乐”,对创作者而言,则需要不断降低下限以迎合需求。
如果你追求充实、快乐且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就少看短视频,可以确切地说,短时间内,它都无法满足你的成长需要。
# 短视频为何不好 #
01 信息碎片化,内容深度有限
碎片化,是短视频最大的特点,以及最大的问题。
为了达到易于接受的目的,许多碎片信息都会尽最大能力降低内容的复杂度,“提纲挈领”,只留下最简单的逻辑。
你会发现,你看到的短视频经常有头无尾,或是无头无尾,因为它们根本没有上下文。
碎片化信息的弊端是,它们过于简单,没有知识本身存在的逻辑性,且无法形成体系,最终,你看过的碎片内容都会变成一个个不起眼的点,如尘埃一般落在你的生命里,几乎没有意义。
图|网络
其次,短视频本身的时长也无法满足对深度信息的了解需求,就连番茄钟要求的一次学习时长也要25分钟,短视频却把25分钟切割为了50个30秒,甚至100个15秒,人们自然无法专注于某个内容,只会悄然流入接连不断的视频时间线里。
02 只关注即时满足,娱乐至死
1985年,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阅读与文字更能让人增长思辨能力,视频化媒介会让人丧失理性思考能力。(尼尔波兹曼,1985)
文字媒介看似枯燥,但重逻辑、前后语境充足,“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够培养‘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
然而,视频化媒介图像、声音等更丰富的元素会无可避免地影响用户的关注点,让用户轻而易举地被绚丽的色彩、强有力的情节吸引,不再那么重视逻辑连贯。
一档趣说历史的节目必然在形式上比读白纸黑字的历史书更有意思,但若在这二者上花费同样的时间,你会发现,节目或许会带给你更多感官愉悦、形象化的联想,但信息密度和逻辑性比起书籍则会大大降低。
如此一来,用户倾向和内容主题都容易越来越煽情化,娱乐化,直至文化、政治、体育都变为娱乐的附庸。
此外,泛娱乐化的危害除了让人们沉浸奶头乐之外,还会让人只关注即时满足。
文字不如图像有视觉冲击性,但它表面的枯燥正是能让你静下心思考的原因。而短视频则会用接连不断的信息流将你拉入“陷阱”,你会告诉自己“再看五条,然后就去复习”,然而事实是连续刺激会让你沉浸于即时满足的快感中,逐渐弱化自身延迟满足的能力。
2020年,《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关于“社交媒体使用症”的研究也显示,“网络上的刺激可能会通过影响大脑的注意过程来削弱自控力,人们也会因此追求即时奖励而忽视长期风险”。(Wegmann, Elisa,2020)
简单来说,就是短视频给你带来的快乐触手可及,你可能会选择性忽略“下周还有月考”这件事,陷入清醒堕落之中。可不可怕?
03 内容鱼龙混杂,整体质量偏低
在短视频平台,一个未成年人(也就是你们),可以随时刷到14岁女孩怀孕生子、60岁大妈和18岁小鲜肉谈恋爱、以及各路牛鬼蛇神的视频,此外,还有更多成人
世界混乱且无序的一面,正在向未成年人敞开。
图|寄生虫
这样牛鬼蛇神的事情以前也并不少见,但为什么独独短视频扩大了这样的影响?
如果只有文字媒介,孩子必须识字必须有较高的理解能力才能明白文字背后的复杂逻辑。
如果只有电视媒介,起码录制视频的门槛很高,不至于每一个牛鬼蛇神都会拿起手机记录他的“美好生活”展现给孩子看。
如果有青少年模式,起码可以规避掉一部分不适宜内容。如今已经开始实行的“青少年模式”的确值得肯定,但在很多中小学生都在使用爸妈手机的情况下,“青少年模式”作用有多大仍然有待商榷。
在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洪流下,一个五岁的小孩模仿大人抽烟,已经不值得惊讶了。大家会用“小大人”的词汇描述他,却未曾想过,正如尼尔·波兹曼早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过的观念一样,这是一种在低质量媒体内容冲击下导致的纯净童年的早逝与灭亡。
04 短视频不是产品,你才是
话已经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对短视频的真实面目有所了解。
事实上,碎片化、没有深度、内容浅薄、泛娱乐化,都不是短视频最值得批判的点。
且有些人或许还会自得其乐,“这么多人求我双击点赞,给我拍好看的视频,我一分钱都不用出耶,真是没有不刷短视频的道理!”
但你是否想过,当你无需为一件产品付费的时候,你自己就是那件产品?
早在1977年,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达拉斯·斯麦兹就曾提出,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经营产品是受众的注意力。受众在闲暇时间付出了劳动,为媒介创造了价值,但没有得到经济补偿,反而需要承担其经济后果。
如何理解?
我们通常认为短视频APP靠卖广告发布位挣钱,但其实,真正的商品不是广告位,而是你的注意力、你的时间。当你花费大量时间刷短视频时,可能未曾想过,你今日用APP的时长、喜好等数据,都会被制成一张张表格,为的就是让资本家和广告商知道你的注意力都花在哪里,他们才好将广告“投其所好”。
更残酷的是,你付出了注意力,却还得为广告买单,你没有获得任何应有的收益,无论是金钱收益还是精神收益。
# 如何抵抗?或者说,如何独善其身? #
如果你是短视频上瘾患者,那么,你应该能感受到身体发生的变化。
比如,你可能很难再阅读长篇文字、书籍,注意力极易分散,情绪化变严重,等等。
但如果你愿意,你仍然可以采取一个措施,去抵御碎片化时代下的短视频“潮流”。
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向上看”。
法外狂徒罗翔老师曾说,“有很多快乐是低级的,因为它降低了人性的尊严。而我们要寻找的是高级快乐,是能体现人性尊严的快乐。我们之所以读书、行路,其实就是为了不断享受高级快乐。并且,当你享受高级快乐的同时,并不会失去低级快乐,我读莎士比亚也不妨碍我看郭德纲的相声,但是如果你的眼睛只关注地下,你就永远不知道向上看有多么快乐”。
图|网络
也就是说,你爱看短视频,没有关系,但是不要始终盯着短视频看,以至于你忘记了阅读、行走、绘画、运动和其它更能让你得到精神提升的事物。
我们的建议,不是让你完全放弃短视频,对其嗤之以鼻,而是转移注意力,向上看看别的东西。
当你主动拓宽自己的快乐来源后,你的生活也会更丰富,而不只是那一小块电子屏幕。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短视频都是“毒瘤”,只是,能满足短时间内传输正面信息的视频,在目前来看的确少之又少。
我们也相信,对任何新生媒介和内容,保持批判态度都是一件好事,在自我反省之中,人们一定会获得更多收获与进步。
共勉。
[1]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1985
[2] Wegmann, Elisa, et al. “Interactions of Impulsivity, General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Specific Inhibitory Control Explain Symptoms of Social-Networks-Use Disorder: An Experimental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 vol. 10, no. 1, 2020. Crossref, doi:10.1038/s41598-020-60819-4.
[3] 达拉斯·斯麦兹,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1977
【包仔铺】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