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开学季,关注的几个公开账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招新。除了惯例的老套文风,再没看出什么新鲜的东西。
但还是猝不及防被雷到了。
校媒人的节操在“半斤猪肉”后依旧未捡起来,干起了“制造”网红之事。
近些年公众号的兴起,后知后觉的高校宣传部门也在微信红利消耗殆尽的时候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美名其曰“校园新媒体”,为了体现高端,一般还得加个“中心”,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是宣传口的中流砥柱。望其日常发稿,无非是一群早就忘却高中应试作文技巧的初中生文笔在写着小学生作文,说是草台班子也不为过。
我之前看过一个大学开学演讲,主题是“对人类的堕落本性的认识驱使我们把握各门高贵艺术和科学的整个王国”,演讲者是意大利法学家和哲学家维柯,其中有一段说:
人的堕落,首先是语言的幼稚贫乏。由于语言的幼稚贫乏,无数事物和意境无法呈现于心灵之中,混乱、蹩脚和粗野的语词欺骗了心灵。它导致心灵的弊病,永恒的愚蠢控制着它,事物的虚假印象戏弄着它,草率鲁莽的判断将它推向悬崖。
在我看来,欲打造网红的校园新媒体正在经历着这一场跌下悬崖的时刻。
思维的边界禁锢了语言的表达
有一个事实是,由于地方性高校的缘故,管理相关组织的行政人员,基本素养大多良莠不齐,能够遇上热爱本职工作并支持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少之又少。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指导老师往往无法给予组织成员良好的引导,乃至符合组织定位的相关专业知识。譬如说新闻摄影类社团的特稿采写、高质量摄影技巧,但又要求其成员掌握相关知识并做出使其满意的东西,很显然,没有一定的自我训练,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而很显然,这么个校级组织,照搬了我国体制内最低效的行政技巧,弄巧成拙。犹如几日前刷爆朋友圈的《大学学生会最大的问题不是黑暗,而是傻逼》中所引用的一段话:
我衷心地奉劝诸位朝气蓬勃的大学新生,要远离这样的组织,至少在目前的学生会体制下应当如此。因为不夸张的说,我国某些高校的学生会的很多做法,基本是我国体制内最糟糕做法的拙劣复制。团委、学生会,堪称中国人民大学敞亮校园中最阴暗的一角。笔者在人大从教五六年,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加乌烟瘴气。一线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激励学生上进,要求学生珍惜大学时光,努力求知,试图引导学生培养独立人格、自由精神,而党团学生会组织的存在,则以其不容忽视的体制力量,削弱甚至抵消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努力。
正是由于专业水平不到位,也不肯去学习优秀的媒体组织是如何展开运作的,导致一篇又一篇名为《刷爆朋友圈xxx》的垃圾产出,思维的边界不断萎缩,外在表现无外乎写作水平的一落千丈,反智主义盛行。到如今,又自封校园最大,出了这么个玩意儿。
校园媒体的核心作用是引领价值观
校媒人是要身体力行来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来唱最后的挽歌。我为什么说是挽歌,是因为当下的语言环境里,早已无话可说。假如在校园这样的象牙塔里,我们还不能发表对建设校园的一些想法,有什么脸面称自己是校媒人,就仅仅是把持住了宣传口的第一线,把新生牢牢地抓在手里,再称自己是校园最大的吗?
人最大的无知是把现有的资源当作将来的社会用度。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讲,一个尚未搞清自我定位的校级组织,是没有资格去运营商业化操作的,譬如“制造网红”。且不说,网红二字用制造来修饰是否本身就包含了一层鄙视意味(这也充分暴露了撰写人文化水平不高的事实)。但就追热点这一层面上,该组织真是把后知后觉的宣传口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毕竟直播、网红这些资源早已被精心策划的商业组织占用一空,我不知这网红打造的是哪门子网红?中国一线高校网红?不是很敢想象。
当然你也不能指望文章都写不好的校级媒体能够打造出怎么样的网红。如果你有心的话,可以去翻一翻过去推送的文章题图,有一段时间无论什么主题,总是用一张诱人的动作或令人遐想的图片做图文,这样的审美与选图能力,是怎样通过团委或党委老师眼光的?
校媒人的使命从一开始的“做有态度的报道”,到领导老师喜欢的报道,其弯腰程度使得我这种老学长大跌眼镜。当然不指望他们能引领所谓的价值观,如今又凭空冒出个最大网红制造基地,当真是把脊梁弯到了土里,顺带脸也埋了进去。
意图培养网红的校媒人非蠢即坏
学校可以允许有模特社,话剧社等具有表演性质的社团存在。但一个负责校园形象宣传的新闻采写组织,居然为了吸引新生加入而打出“打造网红”的标语来,不禁让人怀疑其用心险恶。这是得有多坏的人才能想得出要把还未搞清大学校园之气象的人包装成所谓的“网红”,在觥筹交错中实现所谓的形象升级?
维基百科词条中关于“网红”的词条解释是:
通过网络爆红而成为名人的人物。互联网使得人们可以与世界上小范围的观众接触,并因此在一至数个虚拟社区中获得名声。
很显然,在这个语境里,校媒完全不符合这个制造标准,也不知是打算建立线下的“直播网红”还是其他不可靠的野路,总之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任何意图脱离校园语境下的形象红人包装计划都是严重违背校媒建立初衷的。
有个提醒显得尤为重要,你们不会做媒体,可以去学,可以去参考成熟社会组织,但不能如此“另辟蹊径”,画虎不成反成猫。
对于新生来说,大学之余的课外生活当然重要,但要学会甄别良莠,不要被一些显而易见的“权力陷阱”吸引进去。只要明白了有些是对某个组织模仿式的过家家,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就不会被带歪,让自己的判断力失去控制。
排版|可可儿
文案|程序猿
游思,体验教育的另一种可能